去年春天時節,〈創世紀〉詩刊歡度六十週年慶,尹玲和紫娟在紀州庵有一場文學新作朗讀會。五年的蟄居讓我直覺地想去看看她們,聽她們朗讀詩作。
紀州庵對我而言還是很陌生,這是我第一次在此參加活動。走近紀州庵門口,我心情有點忐忑,心中思緒紛亂,甚至有點羞怯。我上了二樓,看見聽眾大概都到齊了,還留有幾個空位。我略瞥了一下,發現女詩人席慕蓉也在座,於是挑了一個她前面的空位坐下。一坐下我的心情就開始感到興奮,因為會場上的人都是愛詩的朋友,還好當時並沒有人認出我來,於是我就自自在在地聆聽兩位女詩人談詩,朗讀詩。
尹玲早期曾贈我一本詩集──《一隻白鴿飛過》,那時她的詩風還很明朗,內容也平靜簡單。後來她又出版了一本與越南戰亂有關的詩集,詩人瘂弦為她寫序,題為「戰火紋身的玫瑰」。當時我尚不解尹玲較深刻的那部份,後來才知曉她受越戰影響很深,幾乎刻骨銘心,因而形成了「難民心態」,一夜之間頭髮全變白了。以後她寫的詩都帶點悲天憫人的色彩,對於越戰特別敏感;她寫的戰亂詩特別引人注目,像報導文學一樣,很有新聞標題的效果。然而她還有較女人的一面,那就是寫有關飲食方面的詩。尹玲這方面的才華是很特殊的,這也是源自她女人的本能──喜歡吃美食,也喜歡談愛情。
尹玲朗讀的詩,前部分較凝重,因為都是戰亂詩,配上電腦圖像,更令人怵目驚心。這類的詩大概是尹玲自己本身的特殊經驗,非我所能理解的。但對她天生詩人悲天憫人的心態,我感到佩服;尹玲有她在詩壇特殊的地位。到了後半部分,她朗讀起寫美食的詩作,我才對了味。這類美食詩類似古人的詠物詩,通常是詩人對某種物品有特別的感觸而詠之,即使在詠物也摻入人情的成分,所以究竟是物生情,亦或情生物,就很難斷定了。
朗讀會中,尹玲特別鍾愛一首詠阿拉伯的美食詩──〈故事故事〉(庫斯庫斯的諧音),她還拍了幾張「庫斯庫斯」(Couscous)的照片給大家觀賞。她談起這道異國美食時,我忽然想起以前也讀過香港作家鄭培凱寫的一篇美食文章,其中專談「庫斯庫斯」這道菜。一篇文章只談一道美食,可以寫那麼長而不會令人看不下去,當然有作者特別的思想和感情摻入才行。尹玲這首〈故事故事〉詩比較小巧,但也有異曲同工之妙。這首詩可以算是尹玲飲食詩中的上品;詩中雖然都在教人烹食,像食譜一樣,卻也有故事內容在進行。朗讀詩之前,她也說了自己和女兒四處尋覓「庫斯庫斯」品嚐的經歷,可見她母女倆的確鍾情於這道美食,怪不得會寫出這首形式和內容都完美的飲食詩。
以前都認為詩是不食人間煙火的,女詩人蓉子的燈屋沒有廚房,但蓉子說要請客時,對方就得付錢上飯館,可見女詩人是好客且重飲食的,只是不像一般女人要洗手做羹湯,招待客人;寫過詩的手是不輕易染炊煙的。如今讀到尹玲色香味俱全的美食詩,真令我大飽眼福,我可以讀到字字珠璣的文字,又可以觀賞到精美的圖像,彷彿用三D都可以列印出來品嚐似的;想想科技的發達,真不可思議。詩的創作也是日新月異,尹玲是走在前衞的現代女詩人。 尹玲的詩朗誦會真像一場真正的詩之宴饗,宴會上有米其林級的法國菜、異國情調的風土菜,也有酒,有茶,還有各國的點菜秘聞…最後還歸結在餐桌上談的親情、友情及愛情,連自己也化為一瓶酒,請人飲盡。
尹玲的飲食詩會蔚為奇觀,大概也是時代的流行潮流造成的。她本身又有根深蒂固的流浪心理,造成她的四處漂遊,而又趕上這時代的美食旅遊潮,女詩人的心思又特別細膩,即使行旅匆匆,奔波勞碌,她依舊能保持一顆敏感的心,將精神及民生所需天衣無縫地結合在詩作裡,呈現出一道道「詩的美食饗宴」,可以說是真正的詩之宴饗。我也趕赴了這場詩之筵席,品嚐了詩的美味。
Mar. 16, 2014 Oct. 6, 2015 刪修
引用自: http://blog.udn.com/lilychiu/128284869